当前位置: 首页 - 综合 - 正文

千寻智能获5.28亿融资,于具身智能赛道全力冲刺

来源:中国广告网 责编:王廖 时间:2025-04-18 10:07 阅读量:9401   会员投稿
导读千寻智能斩获5.28亿融资,火力全开在具身智能赛道加速冲刺 2025年3月31日,成立仅仅14个月的杭州千寻智能传来重磅消息,顺利完成5.28亿元Pre-A轮融资。此次融资由沙特阿美旗下的Prosperity7Ventures(P7)领投...

千寻智能斩获5.28亿融资,火力全开在具身智能赛道加速冲刺

2025 年 3 月 31 日,成立仅仅 14 个月的杭州千寻智能传来重磅消息,顺利完成 5.28 亿元 Pre-A 轮融资。此次融资由沙特阿美旗下的 Prosperity7 Ventures(P7)领投,招商局创投、广发信德等多家机构踊跃跟投。这是公司成立后的第四轮融资,累计融资金额超 9 亿元,一举创下国内具身智能赛道融资速度的新纪录。至此,千寻智能成功构建起 “小米系 + 宁德系 + 中东系” 的资本网络,为自身技术迭代和场景落地注入了强大动力。

Prosperity7 Ventures 的投资逻辑,彰显出其对技术规模化的长期坚定信心。该基金中国区负责人蔡翔曾强调:“具身智能是 AI 与物理世界的终极接口。” 此番领投千寻智能,正是看中其具备的 “AI + 硬件” 全栈能力,从大模型算法到高密度关节设计,千寻智能展现出了极为罕见的软硬协同突破实力。与此同时,杭州市政府规划的 “2029 年人形机器人产业 500 亿规模” 目标,也为企业在区域产业链整合方面带来了丰厚的政策红利。

在千寻智能的实验室里,两台机械臂正以毫米级的超高精度有条不紊地完成叠衣任务。别小看这看似简单的动作,其背后实则代表着柔性物体操作领域的顶尖技术。传统机器人依靠预设程序运行,一旦面对衣物褶皱、形态随机性等复杂变量,往往就会陷入困境。而千寻智能自主研发的 VLA 模型 Spirit v1,借助动态场景感知与时序控制技术,成功实现了国内首个柔性物体长程操作闭环。CEO 韩峰涛解释道:“叠衣服的状态空间复杂度是倒水任务的 100 倍,我们通过融合模仿学习与强化学习算法,让机器人理解‘整理’的本质,而不是机械地重复动作。” 目前该模型已迭代至抢先版,并计划搭载于即将发布的商用级人形机器人 Moz1 上。这款拥有 26 个自由度的机器人,采用了全球功率密度最高的一体化力控关节,功率密度相比特斯拉 Optimus 提升了 15%,其仿生力控精度完全可以满足半导体车间 0.1 毫米级物料分拣的严苛需求。

顶尖团队是技术突破的核心驱动力。联合创始人高阳提出的 EfficientImitate 模仿学习算法,性能比斯坦福 VMAIL 算法高出 600%;其团队开发的 ATM 框架在长程任务中的性能提升了 500%,还斩获了 CoRL 2024 最佳论文奖。这些学术成果迅速转化为商业竞争优势,比如 Figure 机器人采用的就是高阳提出的 ViLa 模型,而千寻智能的 CoPa 模型泛化能力已经超越了斯坦福 VoxPoser。

面对高盛预测的 “2035 年全球人形机器人 1540 亿美元市场”,千寻智能选择了 “从封闭场景突围” 的商业化策略。韩峰涛表示:“2025 年计划交付数百台产品,重点聚焦智能制造、物流等高附加值场景。” 这一策略与其团队基因高度适配,韩峰涛曾担任珞石机器人 CTO,主导交付超 2 万台工业机器人;联合创始人郑灵茵有着丰富的出海经验,曾带队开拓欧洲市场。在资本的有力支持下,千寻智能构建起 “解决方案 + 生态协同” 模式。借助小米、宁德的产业链资源,其产品将优先应用于消费电子制造、新能源电池检测等场景。例如在 3C 行业,Moz1 能凭借视觉 - 力觉融合技术,完成手机主板 0.02 毫米精度的插件作业;在物流仓储场景,其多模态感知系统可同时解析货物标签、重量分布及环境障碍物信息,实现动态路径规划。

尽管资本对具身智能热情高涨,但该领域仍面临严峻的 “三角挑战”。在技术层面,从实验室成果到工业场景的实际应用存在巨大差距,Spirit v1 虽然能在受控环境下完成叠衣操作,但家庭环境中的照明差异、空间干扰等因素,仍可能影响模型的稳定性;硬件方面,Moz1 尚未公布定价,若单机成本不能控制在百万级以内,将很难打开规模化市场。而且行业竞争愈发激烈,国内智元机器人、它石智能(1.2 亿美元天使轮)都在加速产品迭代;美国 Physical Intelligence(Pi)凭借 4 亿美元融资打造的 π0 模型,已在跨平台泛化能力上占据优势。千寻智能需要在 2025 年交付窗口期证明:其 “ViLa+CoPa” 模型组合在真实场景中能否保持 95% 以上的任务成功率?

在全球人形机器人竞赛中,千寻智能代表着中国创新力量的突围方向,通过学术顶尖人才与产业资深人士的强强联合,打通 “论文 - 专利 - 产品” 的转化链条。其技术路线与海外巨头形成差异化竞争,与 Pi 公司强调通用控制模型不同,千寻智能更侧重于 “垂直场景的数据闭环”。例如在物流场景积累的十万级操作数据,可反过来优化大模型的动作生成策略,形成场景理解与硬件迭代的良性循环。据机器人大讲堂数据,2024 - 2025 年中国具身智能领域发生 60 余起融资,总金额超 280 亿元。在这片充满机遇的热土上,千寻智能的估值逻辑正在被重新评估。当美国 Pi 公司以 173 亿估值树立标杆时,手握 9 亿融资、背靠三大资本派系的千寻智能,或许正处在价值爆发的关键临界点。

免责声明:该文章系本站转载,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。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、消费建议,仅供读者参考。

为您推荐